5月份做过一次关于机器学习的技术分享,8月又听了一位同事做的机器学习分享,总结一下如何做一次分享以及技术分享的收益。
@[toc]
5月份做过一次关于机器学习的技术分享,8月又听了一位同事做的机器学习分享,总结一下如何做一次分享以及技术分享的收益。
@[toc]
讲道理人工智能现在处在上升期,在各个领域都有新的应用出现,表现还都不赖,理应前途大好,何来瓶颈一说?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分四个阶段,在讲第三阶段分析阅读时介绍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其中一个是“诠释内容与讯息”,说的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和作者达成词汇语义的共识才可以解读出正确的涵义。在处理词汇语义的过程中,又包含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高阶的处理方式对于机器学习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诗歌这种很抽象的文字类型,同一个字、词在各个文章中的用意可能都不同)。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机器学习是需要样本的,样本数量很少,甚至这种使用方式是唯一情景的时候,机器学习可以用模型按以往的使用方式去猜意思,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机器学习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归纳法的究极应用,前一篇 中也说到了归纳法需要假设无误的支撑,不像演绎法是基于事实的。可见阶段机器学习的成果只能跟上历史,并不能超越历史。
训练出一个可以做到基本对话的机器人已经被很多公司实现了,但离真正模拟人类各方面的语言还很远。可能需要真正的人类神经来训练阅读感受才能训练出一个普通人的模样,神经和感受又是五花八门,克服一些伦理上的障碍还需要慢慢推进。
昨天伯伯过来家里作客,下班回家的我进门没有看到,走到饭桌前才发现,盯了人家好几秒钟都没想起该怎么称呼他,后来爸爸解围说叫 XX 伯伯呀,我就应了一声。因为这个,我后面的表现一直很怂,没精打采地闷头吃饭,上班累只是冰山一角,更根本的还是来自心理上的羞愧。
这种没精打采事后看来是很刻意、做作的,为心理上好受而转嫁责任,是一种为了自我心理保护而下意识做出的行为。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也会下意识的这样做,比如处于无话可讲的尴尬中,会连打哈欠来表示很困,所以才不找话题聊,也就是说,一直需要一个说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个说法不知道别人的接受程度怎么样,反正自己看着有够可笑。
最近做了一个小项目,完全遵循了 Django 的理念,发现了以前没有挖掘到的很多细节,比如缓存,静态文件管理,信号,线上错误管理,Django Admin 的定制开发、权限管理、富文本编辑,图片上传、储存、tag,数据库 migration,多语言翻译等等,着实自己动手了一把。这整个过程像是和这两年的自己对话,把学到的东西都掏出来去快速完成整个项目。虽然没有涉及到不熟悉的领域,但对于这个项目来讲,远期的目标是会涉及到一些未知的。
站在政府角度看
站在企业管理者角度看
站在员工角度看
@[toc]
《增长黑客》讲的是近几年来互联网行业推动产品增长的幕后功臣,这群人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产品营销、传播,和传统营销相比,这里使用的增长手段更快速,推广更具针对性,可以量化产出,深受互联网公司青睐。其中展示了很多产品增长的诀窍,重点提到了 A/B Test
、借助于社交网络的爆发式传播,列举了很多科技公司(包括 Facebook、Airbnb 等等)五花八门的增长技术,很具谈资。这些概念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是很常见的做法了,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最常见的比如推送、分享到xxx随处可见。合上书在回味之余,写下这篇文章,尝试对产品的持续优化抛出一些反思。
近期有机会坐到面试桌的另一面,感悟到一些当面试官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技术岗的招人、面试经验。希望能帮到读者更多地了解面试这件事。
@[toc]
有一阵没更新了,其实有记录很多东西,还没有整理,先放印象笔记里。
潼潼半个月大了,小脸肥嘟嘟的,这两天开始能控制眼睛了,没事逗他做操他也会跟着节奏做,跟他说爸爸要出门了,小家伙双手在那挥。昨晚当了一回小家伙的人肉沙发,很安心地在我怀里那看这看那,很温馨。月嫂很会笑,挺好相处的一个人,这段时间帮了不少忙,也的确特别辛苦,这笔钱花的十分值。老婆自打生完后睡眠一直不太够,吃的也不是很多,蛮担心她的身体状况,我的话,尽量让她保持愉悦心情吧。
这个假期正好双台风到上海,天气不怎么样,可以在家里把玩刚到的尤克里里,一个多月没有碰琴,茧都消失了,弹了一个多小时就火辣辣的麻,我想这个茶色的琴弦也有助攻吧。新的琴是 26 寸的 Tom 680M,琴码间距比以前的大,照着以前的手感去找调的话经常会按错,需要再适应一下,但的确不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需要缩着才能夹住小 U 了,尺寸上蛮适合我的。声音方面的话,比前一把通透很多,不容易出杂音,像个乐器了。
最近一直在看 ansible 和 docker,都是很轻量级、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的工具,使用简单,分享的话留到下次吧。
和上司提出离职差不多满一个月。
情绪有点低落,好像有 7 点了吧,外面暗暗的,我还没进食,很突然地抬头看自己的屋子,过去一个礼拜穿过的衣服乱糟糟地堆在凳子上,空调打的很冷,朝北的玻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阳光,只有电脑屏幕背光还在亮着,天色不太好,像暴雨前夕。
又仔细读了一遍刚写完的道别邮件,点了右上角的发送,跟着心里空落落的,像是被大城市遗弃了,这里没有家人,这里没有朋友,哪怕同事也没有,像一个沙漠里孤独的身影,疲惫不堪,好玩的是,那人拿他无神的眼圈扫了一眼来时的路,竟然连脚印都没有留下。有时候会胡乱地想,我在这里干嘛呢,傻傻的,瞧瞧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景观,多潇洒,我何苦跟自己过不去,但这又是我真实的感受,想讲给你们听。
我是个喜欢玩的人,除了桌游,电子游戏,乐器,当然更少不了故事接龙这种超激发想象力的玩法。
今天当真要玩的时候,发现和想象中差了蛮多的。没有兴趣加入的人会图省力给一些已知的,快结果的剧情,不愿花费心思去创造一段故事,即使只需要他讲两三句。
这种已知的剧情很类似工作中的安全域,正如近几十年来社会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一样,一个职业往往只需要懂得一些很专领域的知识就可以,而不被鼓励去探索更多。然而最近的一些跨领域合作的成功案例,却又开始颠覆这种已有的分工,给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这种说法予以强力背书。其实反观历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体力分工,到工业社会的职能分工,再到电子时代的全球化分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缩小了作为一个个体可以接触到的面,时代的底层职能是标签化的,支离破碎的,在上层又被某种统筹逻辑给合多为一,作为最终的成品来销售。在被分化的职位上工作久了,容易形成小格局思维,这也意味着在职业道路上失去创新力,只能越做越低。然而推动科技进步的推手,往往是广度和深度兼具的人,他们是很好的大格局统筹者,这类人关注新技术,同时做很多可能性上的挖掘和实践。
作为一个个体而言,我更倾向于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不作限制地去规划,尽可能多地做纵向和横向的共同发展,多接触一些新鲜血液,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怎么做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带来很大的潜在收益,给自己一个开始思索的由头。
参考 Cool Shell 的这篇 让我们来谈谈分工。
很久没有跟纸笔打交道,写写画画,很舒服,电脑给不了,长时间接触电子使皮肤出油加重,一如回到了那时的网吧。
看奇葩说,好喜欢听蔡康永说话,分享人生体验的心态、谦逊的方式,穿透力很强。
朋友那里听说在玛雅历中,我的图腾是 蓝色太阳的鹰
,主创造力、洞见,以及视野,我很喜欢这几个词汇。
花时间和世界沟通,我觉得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自己和他人沟通时的样子,体察自己一路上的变化,空下来的时候回想一下曾经的场景,能不能做到 better man, better life。
同事要离职了,和他的交流好像大多在顺路地铁上,会讲一些自己的生活,有过的想法,状态,生活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走心交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