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伯伯过来家里作客,下班回家的我进门没有看到,走到饭桌前才发现,盯了人家好几秒钟都没想起该怎么称呼他,后来爸爸解围说叫 XX 伯伯呀,我就应了一声。因为这个,我后面的表现一直很怂,没精打采地闷头吃饭,上班累只是冰山一角,更根本的还是来自心理上的羞愧。

这种没精打采事后看来是很刻意、做作的,为心理上好受而转嫁责任,是一种为了自我心理保护而下意识做出的行为。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也会下意识的这样做,比如处于无话可讲的尴尬中,会连打哈欠来表示很困,所以才不找话题聊,也就是说,一直需要一个说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个说法不知道别人的接受程度怎么样,反正自己看着有够可笑。

最近做了一个小项目,完全遵循了 Django 的理念,发现了以前没有挖掘到的很多细节,比如缓存,静态文件管理,信号,线上错误管理,Django Admin 的定制开发、权限管理、富文本编辑,图片上传、储存、tag,数据库 migration,多语言翻译等等,着实自己动手了一把。这整个过程像是和这两年的自己对话,把学到的东西都掏出来去快速完成整个项目。虽然没有涉及到不熟悉的领域,但对于这个项目来讲,远期的目标是会涉及到一些未知的。

公司里启动了一个资讯聚合的项目,蛮有意思,很多文字处理的未知在等着我发现。

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变懒了,能动动嘴皮子就有人去干的,自己就不会去干;花很多时间在读书上,收获不菲。

都写得很棒,很多共性的东西在里面,关于行、知。这些来自各个行业的书为什么能联系到一起去呢?我想是因为,这些是人类共有的哲学基础吧。

刘未鹏在 《暗时间》 中提到了柏拉图的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即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后,会更有无知的感觉。《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识字到概览,到理解,最后到主动思考,指明了在阅读的不同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收益也是层层递进的,表达的意思和柏拉图的那句话相似,即学习途中越是学习,收益越是高,一个是反面说,一个是正面说。

《二手时间》描绘了参与过苏联共产党时期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生活、精神上的巨大压力,重新开始追寻生活的意义,其中有人反省,有人痛骂,有人懊悔,有人坚持,也有人怀念,都在询问自己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必经之路。

《Tensorflow:实战 Google 深度学习框架》从机器学习的历史讲起,引述到这几年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爆发,内容翔实、对初学者比较友好。家里小孩刚到 8 个月,一天天看着他的成长,联想到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感觉两者的学习过程已经十分逼近了。一个婴儿从刚出世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模型开始训练,模型的特性(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发展曲线,当然也会根据输入(经历)的不同带来无数的随机性,从语言、符号的认知开始就类似机器学习的过程,见得多了就学会了(监督学习),而第一个发明语言的族群,就是不断聚合学习的过程。

那篇讲操盘心理的文章则是十分哲学,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本质”的问题,市场的本质,价格的本质,供需关系的本质,人类入市的本质等等。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讲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区别:归纳法是对历史的归纳,从它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但它并不一定准确,更不一定适用于未来;演绎法则是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来探索规律,是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个观点在人类社会的确有那么点像样,让我联想到数学中的应用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数学和人类历史做对比的话,可以发现数学的归纳法是基于演绎法的,因为数字是我们演绎得来的,对于演绎结果给出定义,基于定义再去归纳,这就可以保证归纳是有意义的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缓解一下自己羞于无言的心理,无言并不需要羞,是我做不到,后面需要针对性地训练一下自己的思维。和自己斗其乐无穷啊。